上大学填报志愿,他只填园艺专业;去国外开展合作研究,期满后他不顾挽留毅然回国;面对“高产与优质相矛盾”世界性难题,他沿着先师瞄准的破解方向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不断开创苹果优质高产新局面;他科教融合,言传身教,育树先育材,育人先育德,在苹果果园、实验室里、三尺讲台,满腔赤诚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瓜果缀满枝头的动人画卷。
王爱德,男,汉族,197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为沈阳农业大学bat365正版唯一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特聘教授),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带头人。200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获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日本岩手大学农学博士学位,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园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10月进入沈阳农业大学bat365正版唯一官网果树系任教,同年晋升为教授,是当年沈阳农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胸怀祖国、天道酬勤,用学识反哺中国粮仓
1998年,家在山东农村的王爱德想在农业方面有所发展,高考时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果树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日本岩手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像所有年轻人一样,王爱德在读书时,内心也充满迷茫。“看不到自己将来将从事什么职业,要么在企业做技术,要么自己回家种果树,都是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但是,他并没有因迷茫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2005年10月,王爱德获得日本政府奖学金资助赴日本读博。那段时间对王爱德来说可能是最艰难的时期。“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都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从来没9点走过,都是11点以后才走,到家睡觉已经是一两点钟了。而且实验室只有自己一个中国人,你要是做不好的话,别人会认为你中国人做不好,压力非常大。”在国外学习6年,王爱德有很多在企业、高校任职的机会,但是在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他却说终于可以回国了。“在国外才能体会到祖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那种优越感。而且国家对一个人的培养投入了很多,不能国家培养你了,你跑到别的国家做贡献去了,从自己来讲觉得不合适,想回来为国家做点儿贡献。”
站定讲台、心育桃李,用心血哺育三农人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爱德始终坚持以德育人、以技授人的理念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言行示范,用言行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奋斗精神去激励学生。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与科研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农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励志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将著名科学家的亲身经历融入到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利用一切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人才。所培养学生均能做到爱国爱党、诚实守信,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吃苦耐劳精神。从教以来所指导学生中有12名本科生获省级、校级荣誉称号,5人获评校极优秀论文;2名研究生获评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名研究生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和沈阳农业大学顾慰莲奖学金;10名研究生获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团干部、优秀班干部以及沈阳农业大学十佳研究生等荣誉称号;4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获沈阳农业大学第七届研究生学术演讲大赛一等奖,沈阳农业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文献综述大赛一等奖;已毕业的博士生均入职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并顺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王爱德教授本人获评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所在团队获评“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心系粮仓、钻坚研微,用智慧为果树装上“中国芯”
培育一个好的果树优良品种,往往需要超过20年的漫长周期。同时,农业科研工作季节性强,错过一时,就可能要耽误一季,因此,农业科研还要环环相扣,不误农时,才能如期完成一个成果。这些事情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坚持一两年、三五年容易,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就更难了。当年为了观察实验材料,王爱德蹚着没过膝盖的积水,到试验田检查果木受害情况,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收获却十分惊喜。王爱德主要从事果实成熟分子机理以及果实品质发育与调控方面的研究。针对苹果、梨等大宗水果采后损耗严重的问题,探讨了果实成熟的分子机理,明确了植物激素通过调控乙烯合成进而调控果实成熟的分子机制,研发了结合植物激素和LED光处理延缓果实成熟、延长果实贮藏期的配套技术,设计了延长果实货架期的装置,使苹果、南果梨等果实常温货架期延长10-20天,降低了采后损耗。近年来,以通迅作者在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面上、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14项科研课题;牵头组建了辽宁省果品采后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
情牵母校,造福桑梓,用赤子情怀助力母校家乡发展
“一辈子的友情,一辈子的牵挂,我们曾经耕耘过的这片土地是我一辈子的牵挂,一定会常回来看看。”王爱德还时刻想念母校,推动母校和沈阳农业大学在科研技术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如何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如何破解调控果实成熟分子机制的难题,如何帮助农民持续致富,是王爱德一直在思索的命题。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他带领团队长期奋战在乡村产业振兴一线,在防汛防旱、疫情复工复产等历次科技支农活动中冲在前,助力农户农企提质增效。在服务中,王爱德对于果农的切实需要问题,总是问得很细、聊得很深。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工作室先后为辽宁、山东多地果农、花农拍摄生产技术指导微视频、编写电子手册,为春耕复产作出极大贡献;每到寒暑假,他们带上科技资料和最新成果,走出学校、走出实验室,利用休息时间回到家乡的田间地头,给农民朋友送上春耕备产的科技资料、增产增收的科技指导等“科技红包”,坚持把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